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農村生活垃圾如何處理,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11月26日下午,在登封市送表礦區馬窯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車間內,只見一車車垃圾被機器手抓進“生產線”,經過各項分揀程序,混合的垃圾殘渣最后可再生成有機肥。
垃圾分類是垃圾進行科學處理的前提,分類的源頭是村民。登封市送表礦區管委會黨委書記李金成說:“由于受農村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村民認為垃圾分類是多此一舉,沒有必要,即使贊成垃圾分類的,也不知道如何分,試點工作剛開始時,村民都很不習慣,整體成效不明顯。”
為徹底轉變村民的落后觀念,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今年3月,登封市送表礦區管委會成立宣傳工作組進村入戶,利用宣傳車、村級廣播站,講解垃圾分類的意義、方法。按照“戶分類、村收集、廠處理”的模式,由礦區的村民對垃圾進行分類,將全部生活垃圾分成三大類:灰土垃圾、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村里環衛工每周定時、定點上門收集垃圾。
“粉碎后的灰土垃圾和廚余垃圾混合發酵變成有機肥,直接還田;可燃垃圾經高溫熔化后,變成大量的黑色燃料(垃圾煤),可以作為水泥廠、電廠的燃料使用;電池之類的有害垃圾移交有關部門集中處置,玻璃、廢舊金屬等可回收垃圾集中送到有關廠家回收利用。”李金成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該管委會所轄的55個自然村實現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
李金成算了一筆賬,目前該管委會原有的8個垃圾填埋場全部停用,僅此一項就節約了土地60余畝。按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每天產生20噸有機肥計算,一年即可產生7300噸有機肥。
當日在馬窯村看到,干凈整潔的街道,每條街道隔20米便有一個移動式垃圾箱,村民家門口種有花草和蔬菜,人們印象中農村垃圾遍地的現象已不復存在。
“這一切都是垃圾無害化處理開展以來發生的大變化,現在村民的環保意識也比以前好多了,俺們農村的干凈程度不比城里差。”馬窯村黨支部書記張明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