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綠色有機肥料?所謂的綠色肥料是指利用現代高新技術來設計和生產能夠最大限度減少肥料對人類健康危害、減輕環境污染而又能維持相對高的農產品質量和品質的肥料品種。
什么是綠色有機肥料體系?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區劃所研究員趙秉強認為,建立綠色肥料體系對于系統改善肥料生產和使用中面臨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綠色肥料體系應該涵蓋整個肥料產業鏈的綠色原料、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流通和綠色施用5個環節。
他認為構建中國綠色肥料體系需要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對中國肥料產業發展做出頂層設計,明確中國肥料發展的方向、數量和結構,構建肥料從資源、生產、流通、使用的管理法規保障體系;二是研究建立中國高效、低碳環保的肥料生態工藝制造技術體系,使肥料制造過程中的資源效率、生產效率、碳排放、環保指標等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三是加快新產品研制。開發一批養分高效利用、環境友好的高附加值產品,促進肥料產品性能和功能升級;四是運用現代裝備制造技術、信息技術等開發先進施肥裝備以實現施肥的精準化;五是建立科學的肥料限量施用指標體系,減輕施肥對環境負面效應。
四川大學鐘本和教授表示,中國未來肥料的研發、生產、推廣和應用,應圍繞綠色肥料制造技術開展相關工作。如根據生物固氮、解磷、解鉀的功能,開發新型微生物肥料。推介一批緩釋控釋智能肥料,重點篩選或研制緩釋性能優良、價格低廉、效果好的材料工業化生產,并加大種肥同播種植技術的推廣普及。對肥料產品進行優化結構,發展硝基肥料、熔融磷鉀肥料、脲硫酸復肥、有機肥、有機無機肥、液體肥料、BB肥等多元肥料。針對高品位磷礦資源匱乏開發中低品位磷礦資源和難溶性鉀資源,將礦石中難溶性有價元素轉變成可溶性有價元素。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兆良認為,針對目前肥料利用率低的問題,需要從提高氮素利用率入手,尤其是要減少高產田對化肥的依賴、提高中產田施肥效率,實行分區域管理。通過建立肥料生產與使用大數據平臺,為企業肥料產品研發、銷售與推廣和農化服務提供精準的指導和服務。
構建體系需多方融合
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教授許秀成表示,肥料發展需要遵循對植物和環境的干擾最小化原則。為使中國肥料農用總量及對環境的污染強度盡快跨過頂峰,并迅速減量,必須建立綠色肥料保障體系。但不能僅為生產綠色肥料而生產,而應從綠色化肥原料、綠色生產工藝、綠色肥料的性能或特征等多方面構建肥料保障體系。
“建立綠色肥料保障體系,需要植物礦物營養學說與有機營養學說的融合,以熵增最小、能耗最低、對環境排放最少的生態肥料工藝創立作物養分供應新體系,創建以科學家、農學家、工業專家、企業家和政府主管部門共同主導和多方融合的科學的綠色肥料保障體系,這是戰略層面的肥料體系。”許秀成表示
同為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教授的侯翠紅表示,針對未來農業精準施肥、精準滴灌的要求,構建適合于未來農業的新型灌溉施肥新體系。侯翠紅以活化鈣鎂磷肥田頭就地制造全水溶性肥料,滿足不同作物、不同施肥期對各種養分的要求,闡明了新型灌溉施肥技術在推動節水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她還建議成立服務公司,將灌溉施肥裝置、滴灌施肥裝置、滴灌管線、薄膜回收,進行再制造,形成新的農業服務型產業。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尹應武認為,農作物生長不能僅依靠過度施氮、磷、鉀肥,植物秸稈、腐植酸、牲畜糞便、農作物加工廢棄物、沼渣、沼液都是很好的有機肥源,充分利用有機物和微生物營造良好的植物生長環境,發展生態農業,應成為生態肥料體系的重點。他強調,需要糾正一直主導農業生產的作物增產、穩產靠施用氮、磷、鉀等無機高濃度肥的錯誤導向,正是多年來強調和鼓勵施用化肥造成資源巨大浪費、環境污染加重、加劇全球變暖,大面積土壤酸化、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嚴重下降、大量中微量營養元素缺乏,植物品質下降,增產面臨瓶頸,糧食安全面臨危機的嚴重性。
與會專家代表還指出,中國目前肥料管理的現狀是:管理與指導肥料生產的有工業信息化部及相關的肥料協會,頒發生產許可、制定監管肥料質量標準的有質檢部門、工商管理部門,進行肥料登記的有農業部,肥料的流通管理、市場監管隸屬工商部門,肥料使用管理有各級農業部門等。這種肥料管理政出多門、肥料管理法律缺失、肥料管理主體缺失是多年來肥料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問題層出不窮的根源所在。必須確立肥料管理主體部門,這需要政府統一調配。